香与道教
源自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也很强调香的使用。
葛洪《抱朴子内篇》这部道家的著名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香的记载:“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江篱、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炼制“药金” “药银”时需焚香,“常烧五香,香不绝”等。
道教对于用香也有很明确的阐述,认为香可以辅助修道,有“通感” “达言” “开窍” “辟邪” “治病”等多种功用。
与佛教一样,道教认为香谒有着特别的功用:
壹
供养诸神。
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三宝香》诗云:“愿烧道(经、师)宝香,生生常供养。”
贰
传诚达信。
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叁
追思忆灵。
道教做幽事道场时,常焚香以昭示追思,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
肆
清静身心。
道教名宿王重阳祖师有词曰:“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柱分明是,依时焚熱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道教供养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也称五献。即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升天。”
道教对这五种供品各有专门的解释。
据《要修科仪戒律钞》引《登真隐诀》称:“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只缘斯以达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烧之于左右,特以此烟能照玄达意。”意思是香可以助人达到入道的境界。
王重阳《咏烧香》诗云:“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依时焚熱透昆仑,缘空香袅透祥瑞。响彻云霄,高分真异,成雯作盖包玄旨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几畔常参侍。”
盛赞香烟可上透云霄,参侍玉皇的功效。
据《道门通教必用集》 记载,奉献于诸天的名香有:返魂香、返风香、逆风香、七色香、天宝香等。另有供香用“降真香”,供花用“桐木刻之”,供果“当用木雕”等等。均象瑞应之物。
道教中的香期、庙会在民间历久不衰。
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少在本教内部以及民间有重大影响的宫观、名山。
这些名山宫观中所供养的神能够吸引方圆千里乃至于千里以外的信众、香客前来进香。
在神仙的生日等重大节日信徒、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以庙为中心,以敬奉该宫观的神仙、祖师等为主要内容,规模宏大的祭祀、庆祝活动。
在明代中期道教名山之武当山甚至收取进山税,以抑制过于旺盛的烧香行为。
道教烧香,也称敬香,借香烟传达善信心意,是道教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道教斋醮用香非常讲究,道门香一定要是天然香料,清净至要。
醮坛焚降真香、詹唐香、白茅香、沉香、青木香等。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
道教烧香具有供养、传达、召灵、静心这四种含义:供养,即供养诸神,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传达,即传诚达信;招灵,即追思忆灵,做幽事道场时,可通过焚香追思亡人;静心,指清静身心。
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进行修道来完善自我和兼善他人。
中国道教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然而道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
在喧嚣的人世间,道教使用天然香辅助修行、醮事、祈福、辟邪等,颇具功效,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祥和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以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
道教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值得我们推崇与弘扬。
下期预告--《汉魏文学与香》
本文文字节选自余悦先生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一书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