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宗教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香了。
而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同样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
“香道”作为一种高级艺术,与精神活动层面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起着深刻的作用,从古至今,各种宗教对香道也投以了格外的关注。
香与佛教
佛教的用香在香道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不但在很多历史阶段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一直持续地发挥着它深远的影响力。
中国香道在民间的沿袭和普及与宗教对香的推崇和使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汉后期佛、道二教迅速崛起和发展,信徒的增多,使得香品的使用也更加普及。
香道在佛教中地位很高,从流传下来的经书中可以看到佛家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等等;而且诸佛圣众也有大量有关香的论述,如释迦牟尼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等等;经书中所记载的香品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书中也可找到。
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佛教重视香的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佛教认为香能与智慧相通。
把香看作修道的助缘,借香来讲述心法与佛理。
佛家认为,香与人的智慧、德行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圣贤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毛孔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
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德心。
《楞严经》里就记载了香严童子以闻香、观香入道。
另一位孙陀罗难陀,也是观鼻中气息出入如烟而悟道,因而,香常被认为是与鼻根相应、修行的极佳法门。
第二,佛教认为香为供养之必需品。
佛教创教伊始,用香即应运而生。
由于香能袪除异味,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与本尊的圣品。
“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荣的供品。
在佛教中,香的供养有特殊的要求。
在《苏悉地经》卷中记载的五种供养为: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在《大日经》中则记载有六种供养,即: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经中也以心香供佛来比喻精诚的供养。
上香更是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开光、传戒、放生等各种佛事活动都要用香,大型活动更要以上香为序幕,上香前后皆有郑重的仪式。
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陀本人及其他圣众都认为香是最重要的供养。
供香的方法和内容很多,根据众多经书和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分为几个供养程序:清净身心——供佛——持诵烧香真言——皈命诸佛——念供香谒——恭敬礼佛——回向、祈愿。
佛教中用于供养的香品种类十分丰富,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常见的还有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成粉末的香末等。
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 是一种很高的供养。
《法华经》之法师品列出了 “十种供养”:花、香、璎珞、香末、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这其中有四种就是香品。
第三,佛教常以香喻持戒之德。
《戒德香经》中记载,世间的香,多由树的根、枝、花所制成,这三种香只有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得闻。
当时佛陀弟子阿难欲知是否有较此三者更殊胜之香,欲求能不受风向影响而普熏十方之法,于是请示佛陀。
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
《诸经要义》卷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六祖坛经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六祖坛经〈忏悔品〉》 里提到这五分法身之香:
一为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为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为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体恤孤贫,名慧香。四为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为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需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分法身的观念来自原始佛教。当初舍利弗涅槃后,他的弟子很伤心,便请问佛陀,舍利弗灭度之后,大众将何所依恃?
佛家认为香对人的身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以得顿悟空明。
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培扶人的身心性根向着正与善的方向发展。
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
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因此,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诵经等修持功课中熏香,寺院内外也是处处熏香,以营造良好的修炼环境。
佛家对香品的选择也是很精心,不仅选用上等的单品香料,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来调和制作更适用于修炼的合香。
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
因此许多修炼有成的法师同时也是调制合香的高手。
第四,佛教以香治病。
许多香料同时也是药材,如沉香、丁香、木香、肉桂、龙脑等,其在佛教中也入药,是“佛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唐西域记》记载 “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 经书又所记:“取药劫布罗(龙脑香)和拙具罗(安息香)香,各等分,以井水一升和煎取一升” 可治疗“蛊毒”;"取胡麻油,煎青木香,摩拭身上”可治疗“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遂”;以“菖蒲、牛黄、麝香、雄黄、枸杞根、桂皮、香附子、豆蔻、藿香等作香浴”可以辟秽化浊,开窍通经。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医理论颇为相似的佛医学对中医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佛医学关于香药的知识使中药材的种类得到了扩展,增加了沉香、薰陆香(乳香)、鸡舌香、藿香、苏合香等新药材,而且在《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中也增加了“芳香开窍类”药材。
第五,佛教香品的种类和应用十分丰富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川萼、枸杞、松脂、桂皮、白芷等等,产自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地。
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香丸、香饼、香粉、原态香材(香木片、香木块等)、香膏、香水以及印香、线香、签香、塔香等等。
佛教中很多用语也跟香息息相关,如修行者打坐谓之“坐香”,犯了错要罚去“跪香”,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佛寺更尊称为“檀林”。
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香与人的智慧、德行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
修行有成的贤禅香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为此,佛教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提倡在打坐、诵经等修持功课中使用熏香,营造好的修炼环境,以助沟通凡圣,所以,香为最殊荣的供品。
本文文字节选自余悦先生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一书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